現在有一個網路用詞叫杠精:專指一些抬杠成癮的人,不論別人說什麼,總站出來反駁,挑刺。杠精喜歡在別人的地頭撒個野,別人說什麼他就反著說,讓別人很不舒服。
孩子為什麼老喜歡與自己"抬杠"?到底要怎麼對待家中的"杠精小孩"?
德國兒童心理學家海查,長期追蹤調查200名處於反抗期的2-5歲孩子,把沒有強烈反抗行為的孩子歸為第一組,把表現出強烈反抗的孩子歸為第二組。長大後發現一規律:幼年愛跟父母唱反調的孩子,成年後80%以上表現出有主見、有自己的看法,獨自判斷能力也比較強。
但是,過度「杠精」也不是好現象。今天我們用歷史來說一個最大的「杠精」——明朝才子謝縉。
「批逆鱗」難有好下場,解縉歷事三朝,終死於大雪之中
自古才子多恃才傲物,誰也不放在眼裡,自命不凡,孤高傲世,沒辦法,才子嘛,這是他們的病,也是他們的命。凡是有個什麼意見不合,非爭個你死我活。萬一碰上個有點才名的,可更不得了了,連皇帝的過錯都敢指著鼻子罵!這說的就是解縉。
解縉是誰呢?明代初年聲名鵲起的才子,五歲時坐在曾祖父腿上,曾祖父問:「小娃娃喜歡什麼呀?」解縉應聲作四絕句:「小兒何所愛,夜夢筆生花。花根在何處,丹府是我家。」一出場就一神童,十九歲就才名大噪,輕輕鬆鬆考了個進士,成了翰林學士,四海之內,提起解縉的大名,無人不知、無人不曉。解縉這人呢,不僅才華橫溢,還是個性情中人很多人向他索取詩文墨寶,他也來者不拒,從不介意對方的出身及才學,一派名士風度。
他這人,除了喜歡妙筆生花,還有一大愛好:批評皇帝的過錯。敢做這種事的,戰國韓非子有個說法,叫「批逆鱗」,弄不好就得殺頭。但解縉不在乎死,他就是要批,還要經常批,狠狠地批,不批不痛快。
當時,有個叫李善長的官員慘遭滅門,當時滿朝文武,唯恐避之不及,除了解縉,他就敢和老朱對著干,洋洋洒洒寫了一長篇奏疏,為李善長鳴冤,一字一句把強加給李善長的罪狀駁斥得體無完膚。這整個兒就是分分鐘掉腦袋的搞法,結果呢,老朱讀後自知理虧,也沒把解縉怎麼地,就跟他說,你小子啊,還是圖樣圖森破,沒個涵養,像你這樣的人,待在朝廷里容易被人攻擊,不如回去多讀點書,閉門思過去吧!
就這麼把他打發走了。也不知道解縉到底有沒有搞明白老朱說他「沒個涵養」是什麼意思,可能他臨死都沒有搞懂皇帝這句話的深意。
朱元璋病逝的時候,解縉進京弔喪。不出老朱所料,解縉立馬就被人給坑了,貶到蘭州一帶去做個小官。但解縉畢竟名頭大,放在邊陲之地不是個事兒,沒過幾年,就被建文帝召回京師,建文帝就朱元璋的孫子,明朝的第二代皇帝,後來被他叔叔、朱元璋的老四給趕下台,建文帝要他回來幹嗎呢?當翰林待詔,就是待在皇帝身邊,起草詔令,首席秘書的意思。
後來朱棣搞「靖難之變」,兵臨城下,解縉果斷投降,從建文舊臣搖身一變成永樂新貴。您瞧瞧,這位大才子雖恃才傲物,但並不迂腐,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倒他倒是門兒清。
朱棣得到解縉,就跟撿到了一個大寶貝一樣,把他當做智囊,有事就和解縉商量。後來朱棣吹噓自己時,也把解縉吹了一番,他說,天下一天不能沒我,我一天不能沒解縉。
官做到這個份上,解縉就有點飄飄然了。有一天,朱棣拿出一份大臣名單來請他評價評價。按照古往今來的官場規則,解縉只管撿點好聽的說,誰也別得罪就是了。然而解縉是誰?讓我哄哄皇帝可以,難道還要哄你們這些大臣?做夢!他本著「君子坦蕩蕩」的精神,直愣愣地逐個品評當朝官員,把人家好的歹的都說了一遍。
評價大臣也就算了,解縉還把這種喜歡評價的習氣沿用到了皇帝的兒子身上。朱棣有兩個兒子,長子朱高熾體弱多病,但忠厚老實、心地善良;次子朱高煦有點暴力傾向,但是能打仗,戰功赫赫,很像朱棣自己。朱棣挺喜歡朱高煦,想立他當太子,就去問解縉。解縉把兩人評價了一番,然後說,自古以來,都是大兒子當太子,二兒子湊什麼熱鬧嘛。可能解縉這話說的無心,但朱高煦卻記恨在心。
後來朱高熾這太子當得表現不佳,朱棣呢,畢竟還是喜歡朱高煦多一些,平日里給的封賞也格外多。解縉又去勸朱棣說,你這樣是不行的,怎麼能讓老二的排場比太子的還大呢?朱棣就有點老大不高興了,心想,這咱父子之間的事情,你一個外人成天在這逼逼叨,這不是存心離間我們父子關係嗎?這會兒就有點想懲罰懲罰他。正好,朱高煦污衊解縉有罪,朱棣趁機就把解縉貶到了今天的越南去了。
過了幾年,解縉回京師奏事,從南跑到北,跨越一整個中國,朱棣卻帶兵出去打仗了。解縉沒辦法見朱棣,就跟太子見了一面,然後回越南去了。不巧,這事兒又被朱高煦知道了,就向朱棣告發解縉,說他「等到皇上外出,私下跑來見太子,然後就直接回去,毫無人臣之禮」!朱棣很生氣,派錦衣衛把解縉抓住,關進了大牢。順便牽連了幾個人,也統統捉了進去。
過了幾年,被牽連的那幾個人都在監獄裡被折磨死了。不知道是解縉身體好,還是監獄裡不敢拿他怎麼地,解縉居然還好好地活著。有一天,錦衣衛向朱棣呈上「在籍囚犯」的名單。朱棣一看,「解縉?!」,喲,真沒想到,老解還活著呢!錦衣衛自然明白朱棣的意思,此時正值農曆正月,天寒地凍,大雪紛飛。解縉就這樣被錦衣衛先用酒灌醉,然後被埋在積雪中,活活給凍死了。
一代大才子,連皇帝都敢批評的解縉,就這麼死於非命,死得稀里糊塗,死得賊冤。要說呢,他的死,無疑是朱明王朝的一大損失,後來的歷史已經證明,解縉當年的判斷十分正確,朱高熾雖然當太子時表現不佳,但當上皇帝卻是天下歸心,他的兒子朱瞻基也是一代明君,父子合力締造了 「仁宣之治」。而當初朱棣看上的二兒子朱高煦,也就是解縉反對的太子人選,幾乎是中國歷史上最能作死的人,最終落得個身敗名裂、被扣在大銅缸里燒成焦炭的下場。
可惜啊,這一切解縉最終都沒看到,他的才華、他的諫言包括他的整個世界,都早已在那片大雪中消散了。
孩子成「杠精」,一言不合就抬杠?家長要警惕「過度杠精」現象
現在有一個網路用詞叫杠精:專指一些抬杠成癮的人,不論別人說什麼,總站出來反駁,挑刺。杠精喜歡在別人的地頭撒個野,別人說什麼他就反著說,讓別人很不舒服。
孩子為什麼老喜歡與自己"抬杠"?到底要怎麼對待家中的"杠精小孩"?
德國兒童心理學家海查,長期追蹤調查200名處於反抗期的2-5歲孩子,把沒有強烈反抗行為的孩子歸為第一組,把表現出強烈反抗的孩子歸為第二組。長大後發現一規律:幼年愛跟父母唱反調的孩子,成年後80%以上表現出有主見、有自己的看法,獨自判斷能力也比較強。
但是,過度「杠精」也不是好現象。今天我們用歷史來說一個最大的「杠精」——明朝才子謝縉。
「批逆鱗」難有好下場,解縉歷事三朝,終死於大雪之中
自古才子多恃才傲物,誰也不放在眼裡,自命不凡,孤高傲世,沒辦法,才子嘛,這是他們的病,也是他們的命。凡是有個什麼意見不合,非爭個你死我活。萬一碰上個有點才名的,可更不得了了,連皇帝的過錯都敢指著鼻子罵!這說的就是解縉。
解縉是誰呢?明代初年聲名鵲起的才子,五歲時坐在曾祖父腿上,曾祖父問:「小娃娃喜歡什麼呀?」解縉應聲作四絕句:「小兒何所愛,夜夢筆生花。花根在何處,丹府是我家。」一出場就一神童,十九歲就才名大噪,輕輕鬆鬆考了個進士,成了翰林學士,四海之內,提起解縉的大名,無人不知、無人不曉。解縉這人呢,不僅才華橫溢,還是個性情中人很多人向他索取詩文墨寶,他也來者不拒,從不介意對方的出身及才學,一派名士風度。
他這人,除了喜歡妙筆生花,還有一大愛好:批評皇帝的過錯。敢做這種事的,戰國韓非子有個說法,叫「批逆鱗」,弄不好就得殺頭。但解縉不在乎死,他就是要批,還要經常批,狠狠地批,不批不痛快。
當時,有個叫李善長的官員慘遭滅門,當時滿朝文武,唯恐避之不及,除了解縉,他就敢和老朱對著干,洋洋洒洒寫了一長篇奏疏,為李善長鳴冤,一字一句把強加給李善長的罪狀駁斥得體無完膚。這整個兒就是分分鐘掉腦袋的搞法,結果呢,老朱讀後自知理虧,也沒把解縉怎麼地,就跟他說,你小子啊,還是圖樣圖森破,沒個涵養,像你這樣的人,待在朝廷里容易被人攻擊,不如回去多讀點書,閉門思過去吧!
就這麼把他打發走了。也不知道解縉到底有沒有搞明白老朱說他「沒個涵養」是什麼意思,可能他臨死都沒有搞懂皇帝這句話的深意。
朱元璋病逝的時候,解縉進京弔喪。不出老朱所料,解縉立馬就被人給坑了,貶到蘭州一帶去做個小官。但解縉畢竟名頭大,放在邊陲之地不是個事兒,沒過幾年,就被建文帝召回京師,建文帝就朱元璋的孫子,明朝的第二代皇帝,後來被他叔叔、朱元璋的老四給趕下台,建文帝要他回來幹嗎呢?當翰林待詔,就是待在皇帝身邊,起草詔令,首席秘書的意思。
後來朱棣搞「靖難之變」,兵臨城下,解縉果斷投降,從建文舊臣搖身一變成永樂新貴。您瞧瞧,這位大才子雖恃才傲物,但並不迂腐,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倒他倒是門兒清。
朱棣得到解縉,就跟撿到了一個大寶貝一樣,把他當做智囊,有事就和解縉商量。後來朱棣吹噓自己時,也把解縉吹了一番,他說,天下一天不能沒我,我一天不能沒解縉。
官做到這個份上,解縉就有點飄飄然了。有一天,朱棣拿出一份大臣名單來請他評價評價。按照古往今來的官場規則,解縉只管撿點好聽的說,誰也別得罪就是了。然而解縉是誰?讓我哄哄皇帝可以,難道還要哄你們這些大臣?做夢!他本著「君子坦蕩蕩」的精神,直愣愣地逐個品評當朝官員,把人家好的歹的都說了一遍。
評價大臣也就算了,解縉還把這種喜歡評價的習氣沿用到了皇帝的兒子身上。朱棣有兩個兒子,長子朱高熾體弱多病,但忠厚老實、心地善良;次子朱高煦有點暴力傾向,但是能打仗,戰功赫赫,很像朱棣自己。朱棣挺喜歡朱高煦,想立他當太子,就去問解縉。解縉把兩人評價了一番,然後說,自古以來,都是大兒子當太子,二兒子湊什麼熱鬧嘛。可能解縉這話說的無心,但朱高煦卻記恨在心。
後來朱高熾這太子當得表現不佳,朱棣呢,畢竟還是喜歡朱高煦多一些,平日里給的封賞也格外多。解縉又去勸朱棣說,你這樣是不行的,怎麼能讓老二的排場比太子的還大呢?朱棣就有點老大不高興了,心想,這咱父子之間的事情,你一個外人成天在這逼逼叨,這不是存心離間我們父子關係嗎?這會兒就有點想懲罰懲罰他。正好,朱高煦污衊解縉有罪,朱棣趁機就把解縉貶到了今天的越南去了。
過了幾年,解縉回京師奏事,從南跑到北,跨越一整個中國,朱棣卻帶兵出去打仗了。解縉沒辦法見朱棣,就跟太子見了一面,然後回越南去了。不巧,這事兒又被朱高煦知道了,就向朱棣告發解縉,說他「等到皇上外出,私下跑來見太子,然後就直接回去,毫無人臣之禮」!朱棣很生氣,派錦衣衛把解縉抓住,關進了大牢。順便牽連了幾個人,也統統捉了進去。
過了幾年,被牽連的那幾個人都在監獄裡被折磨死了。不知道是解縉身體好,還是監獄裡不敢拿他怎麼地,解縉居然還好好地活著。有一天,錦衣衛向朱棣呈上「在籍囚犯」的名單。朱棣一看,「解縉?!」,喲,真沒想到,老解還活著呢!錦衣衛自然明白朱棣的意思,此時正值農曆正月,天寒地凍,大雪紛飛。解縉就這樣被錦衣衛先用酒灌醉,然後被埋在積雪中,活活給凍死了。
一代大才子,連皇帝都敢批評的解縉,就這麼死於非命,死得稀里糊塗,死得賊冤。要說呢,他的死,無疑是朱明王朝的一大損失,後來的歷史已經證明,解縉當年的判斷十分正確,朱高熾雖然當太子時表現不佳,但當上皇帝卻是天下歸心,他的兒子朱瞻基也是一代明君,父子合力締造了 「仁宣之治」。而當初朱棣看上的二兒子朱高煦,也就是解縉反對的太子人選,幾乎是中國歷史上最能作死的人,最終落得個身敗名裂、被扣在大銅缸里燒成焦炭的下場。
可惜啊,這一切解縉最終都沒看到,他的才華、他的諫言包括他的整個世界,都早已在那片大雪中消散了。